美国用的什么运输机械,美国用的什么运输机械设备
二战时美国最常用的运输机?
1、道格拉斯C-47空中火车(Skytrain,或称空中列车,英文又名Dakota(达科塔))是由DC-3民用客机衍生而成的军用运输机,为二战盟军广泛***用的机种之一,并一直***用至1950年代,时至今日仍然服役于少数国家。
2、二战时期很多国家以C-47及改装的DC-3作运输、空投物资及伞兵等用途,这些型号在长滩、圣塔莫尼卡及奥克拉荷马市制造,共生产了10,926架,其中10,123架为***型。
主要有两种美国二战主力运输机有:c-46运输机、C-47运输机。 1、柯蒂斯C-46突击队员(Curtiss C-46 Commando)是由一种商用高空客机设计转变而来的运输机。在二战时期,它以“R5C”的型号被美国陆军航空队、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于军事运输。 2、C-47空中火车运输机,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,是由DC-3客机改装而成的,于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,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。该机相继有多个型别投产问世,总共生产10123架。当时,C-47以较好的飞行性能为优势,装备于美国陆军航空队,成为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用运输机,主要用于空运物资和兵员,也可空投伞兵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C-47也曾继续发挥作用,如在1948年6月至1950年5月前苏联封锁西柏林通道期间,美国空军出动C-47飞机共27700架次空运物资。
美国完全领先世界的武器,到底是哪些?
美国领先世界的武器太多了,比如B-2隐轰、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这些,无一不是领先全世界的武器,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些常规武器,而是非常规领域的洲际弹道导弹,也就是美国的“真理”,但不是陆基的民兵III,而是美国真正意义上傲视全球的海基核力量——“俄亥俄级”战略导弹核潜艇以及上面的“三叉戟II-D5”潜射洲际弹道导弹,虽然俄亥俄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了,但是即使是在今天,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造出技术性能可以对标俄亥俄的战略导弹核潜艇(SSBN),俄罗斯的“北风之神”总体实力还要差上半截,除此之外的几个拥有SSBN的国家还差得远呢!
▲“俄亥俄”上的导弹发射坑
来看一下“俄亥俄+三叉戟”的组合有多强,目前美国海军有14艘“俄亥俄级”核潜艇服役,原来是有18艘的,后面有四艘被改造成了巡航导弹核潜艇(SSGN),每艘“俄亥俄级”核潜艇可以携带24枚“三叉戟II-D5”导弹,而一枚这样的导弹理论上可以携带12枚核弹头(W76或者是W88热核弹头,这个得益于美国先进的核武器小型化技术,没错,这个领域美国同样是世界第一),也就是说,在满配的情况下,一艘俄亥俄就能携带288枚核弹,“一船灭一国”对于杨基佬的海军来说还真的不是开玩笑!
▲“三叉戟”的夜间发射
当然了,目前的俄亥俄都不是满配,14艘潜艇的288枚“三叉戟导弹群”的弹头种类也是混编的,总共携带了1152枚核弹头,分别是768枚W76热核弹头和384枚W88热核弹头,平均一枚“三叉戟”上面带了4个核弹头,其中W76是美国老一代的热核弹头了,也是库存量最大的,弹头的重量为164千克,爆炸当量为10万吨TNT,至于W88,则是美国现役最先进,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氢弹,长度1.7米,直径0.55米,也就两个煤气瓶叠在一起那么大的体积,单弹头的重量小于360公斤,然而爆炸当量最大可达到47.5万吨!
▲“三叉戟”上的W76
然后再来看一下“三叉戟”导弹,在同类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中,“三叉戟”的体积和重量是最小的,但是射程和载弹量却是最大的,至于打击精度,更加不用说了,其实美国佬在航天发动机领域也从来没让人失望过,虽然在我们的印象中,航天发动机领域毛子才是“大力出奇迹”的代表(在液发方面,只不过毛子喜欢“推力不够,数量来凑”),但是在固态法发动机以及氢氧发动机方面,美国才是爆炸推力的标杆,看看老美的航天领域有多发达就应该能大概体会到了!
谢邀,是要W君写论文吗?
估计A4纸,密密麻麻的打印得打印出来二十多页。恰好W君这边不是有全球军武数据库吗?就直接查询了一下。
最后就得出来评分大于同类武器100分的美军装备(country=12)有13922个。
这里仅仅是对比了武器之间的评分差别,在我们的模型里面,平均相差68分的同类武器,就已经领先将近一代了,这里为了更有代表性直接分值差给设置了一个100分。
B-2、F-22、福特航母、朱墨沃尔特驱逐舰这类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武器系统写起来没有意思,咱们就拣个大家不常注意到一下吧。
图片上的悍马车正在承受一枚RPG火箭弹的攻击。与以往不同,这枚RPG火箭弹在车体很近的距离上被铁幕主动防护系统所摧毁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dtlw.com/post/56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