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四团农业机械
***孟良崮战役用了多少兵?
孟良崮战役是***时期,中国人民***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***军进行的进攻作战。
此役,华东野战军歼灭***军整编第74师及附属第83师一个团,共计32680人,其中俘虏19680人。
此役中国人民***华东野战军投入兵力27万人,***军投入24个师、60个旅约45万人。
孟良崮战役双方伤亡人数到底多少?
双方伤亡人数为:
一、***
临沂行署出版办公室编的《孟良崮战役资料选》资料显示,孟良崮战役中,***牺牲约2043人、负伤约9300人、其它减员约846人,合计12189人。
二、***
孟良崮战,华东野战军歼灭***军整编第74师及附属第83师一个团,共计32680人,其中俘虏19680人。
孟良崮战役是***时期,中国人民***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***军进行的进攻作战。
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,该战役全歼***“五大主力之首”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,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。
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的炮兵部队规模有多大?
苏德战争前夕,苏军拥有67335门火炮和迫击炮(不包括24158门50mm轻迫击炮)。
炮兵分成军队炮兵和统帅部预备队炮兵两部分。炮兵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团。一个团一般由三至四个火力营组成。一个步兵师按编制规定有两个炮兵团(加农炮团和榴弹炮团)。军直属炮兵中有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榴弹炮的混成炮兵团,以及若干炮兵仪器侦察分队。在边防军区的大多数部队中,军队炮兵的火炮都按编制数配齐。
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拥有七十四个炮兵团(包括六十个榴弹炮团和十四个加农炮团),共占整个炮兵的百分之八。
在步兵师和步兵军中,为了防空,按编制规定建立高***兵营,配备37毫米高***。但到1941年初,这种口径的高***总共只有一千三百八十二门,而按编制则需要四千九百多门。许多步兵师、坦克师、摩托化师都没有高***,这使他们缺乏掩护战斗队形的基本防空兵器。
1941年4月苏军开始在统帅部预备队中组建十个反坦克炮兵旅。每一个旅下辖两个团, 每个团各有六个炮兵营。一个炮兵旅配备四十八门76毫米的反坦克炮、二十四门107毫米的火炮、二十四门当作反坦克炮使用的85毫米高***、十六门37毫米高***。然而炮兵旅的组建工作到战争爆发时仍未完成。
苏军炮兵的机械化牵引车较少,专门的火炮牵引车只能满足需要的百分之二十点五,只能利用农业拖拉机作为牵引车,但拖拉机也不足。 在步兵的炮兵部队和分队中,有一半火炮仍用骡马牵引,这就大大降低了炮兵的机动能力
战争爆发前,苏联红军炮兵由队属炮兵和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组成。所谓队属炮兵是对苏军营属炮兵、团属炮兵、师属炮兵、军属炮兵的统称,在建制上隶属于各作战部队。而预备队炮兵则隶属于苏军最高统帅部,战时再配属给各集团军和军。截止1941年6月22日,苏军的各种口径火炮和迫击炮总数达到了117600门,其中37500门火炮和迫击炮属于西部边境各军区的部队。
苏军绝大多数的火炮是直接分配给苏军各个集团军,即以队属炮兵为主,占到了苏***炮总数的92%,分配给94个军属炮兵团。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火炮数量只占苏联全部火炮的8%,编组为60个榴弹炮团、14个加农炮团、15个大威力炮兵营、2个独立特别威力炮兵连和12个独立迫击炮连。一般军属炮兵和统帅部预备队炮兵都是装备107毫米以上的重型火炮,例如107毫米和122毫米榴弹炮,122毫米、152毫米、210毫米加农炮,更重型的还有203毫米和305毫米榴弹炮、280毫米重型迫击炮。师属炮兵装备76毫米火炮,团属炮兵装备120毫米迫击炮,营属炮兵装备82毫米迫击炮。
苏军另一个著名的火炮就是“喀秋莎”火箭炮,这个名字是后来取得,在当时出于保密的考虑并没专门的名称,只是给其取了个代号“BM-13”,也叫“野战反作用力推进火炮”。不过这种武器的研发进度很慢,直到战前才制造出7辆这种新型火箭炮,5辆在研究所,2辆在军工厂,直到战争爆发前一天才下令批量生产该型火箭炮,到7月份首次投入实战,显然在最初的作战中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无法产生重大的影响。
总的来看,虽然苏军在火炮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它的对手—德军,但是在炮兵的机动性、后勤保障、目标指示、通信和火力控制上都不如德军炮兵。苏军的炮兵和步兵、坦克兵和空军的协同作战很差,严重降低了其杀伤力。战争初期,这支规模庞大的红军炮兵部队并不是德军炮兵的对手,他们需要时间和牺牲来真正适应现代化的战争!
《亮剑》中,楚云飞的89师实力有多强,为何敢直接骂74军是“猪”?
《亮剑》这一“名句”引用其实是不成立的,因为到***后期,没有任何一个***建制军可以达到50000人枪。真正被王耀武如此怒骂的,是李仙洲临时兵团在莱芜战役被消灭的第46、第73两个军50000余人,该兵团另外一个第12军担负后卫和补给线守备任务,发现情况不妙立马缩回了济南,华野未能聚歼。虽然评论不能成立,不妨碍借这个问题普及下军史。
问题中出现的两个***貌似都是国军“五大主力”之部队,其实已不准确。在淮海战役打响之时,第五军骨架犹在未曾遭遇过重创,是战场上国军的“头牌”。而第74军却早已今非昔比,虽然还是中央军嫡系,但已是第一次重建后的“老坛装新醋”(后来又重建过),战斗力和作战意志与抗战时期的第74军、整编会议之后的“整编第74师”有着天壤之别,已不再够资格位列五大主力,第五军还真可以瞧不起他们。
第五军最早的***是新编第十一军,创建自号称“国军装甲兵之父”的徐庭瑶手中,到杜聿明任军长时经过调整下辖三个主力师:戴安澜第200师、邱清泉新编第22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,加上军直属的战车团、炮兵团等特种兵部队,兵力确实达到过近50000人,是抗战时期重庆***会直属的战略预备队。
经过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所属部队变动,以荣1师为基干组建了第八军,以新22师为基干组建了新六军,到抗战胜利时第五军所辖三个师分别为第200师、第45师和第96师。1946年6月缩编为“整编第五师”,所部三个师更改***为同数字的整编旅,与整74师、整11师、新一军、新六军并称“五大主力”。1948年整编师再次恢复为军,军长熊笑三中将,隶属于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(兵团级建制)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dtlw.com/post/21363.html